2025-01-29 18:08:46 | 去招生
2020年的高考渐渐落下帷幕。
高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考试,但是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正常发挥或者超常发挥。
总有一些同学因为各种原因高考失利,没有达到自己的升学目标。
那么这些同学,千万不要灰心,千万不要放弃,其实经历了高考,你就已经很成功了。
毕竟,我们努力过呀!
高考成绩不理想,该怎么办呢?如果实在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那么你们可以参考以下方案:
一、复读
成绩位于一本线附近的你,是委曲求全随意选择一所能录取的学校就读,还是复读再战,努力明年上985/211?
其实关于复读的问题,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困惑。那些发挥不好的考生,卡在复读和不复读的十字口,他们看到有人复读一年逆袭清北,也看到有人复读继续浑浑噩噩,浪费一年光景,于是便更加迷茫。
如果说你的成绩和本科分数线或者和你理想的院校录取线差距不大,那么就可以考虑复读一年拼一拼,对于一些有定力的学生来说,复读一年还是有很大的希望的。但是差距很大的话,比如三百分的成绩想复读去考取211/985院校,那么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高中三年的时间你都没有提高到600分,就算再复读一年你又能有多大的提升呢?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就不建议去浪费时间了。
二、就读专科
如果你的成绩还是能就读一所不错的专科院校,那么去读个专科也是可以的,从专科开始不代表你的最终学历只能是专科,你可以选择继续深造,通过专升本的方式来提升学历,统招专升本的学历社会上都比较认可的,并且在拿到本科学历之后,你还可以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让学历进一步提升。只要你愿意努力,读专科也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三、2+2或者3+2专升本
如果感觉自己复读没把握,去读专科还怕专升本考试考不过,那么这种情况,你可以考虑直接以2+2、3+2的方式去就读公办统招本科大学,还是有很多的院校是支持2+2或者3+2的就读方式的,入校签订普通专升本协议,学生可升入本科院校,入校后直接开始定向学习学习专升本内容,考试内容少,只考两门课程,本科录取分数线也比较低,80分即可。学生专科学业期满,成绩合格,颁发普通高等专科毕业证。升入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学习,二年学业期满,成绩合格,由本科院校统一颁发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毕业证书、学位证及就业报到证,学生就业按照第一学历为普通本科政策执行。升本率极高,给广大学生进入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提供通畅的学历提升渠道。
人生路很长,高考得失只是其中的一站。如果没有比高考更好的出路,还是建议高考失利的孩子选择复读或者3+2专升本吧。
关于高中生3+2/2+2就读统招本科院校,有疑问或者不知道如何办理的家长们可以私信我。其他低分生升入理想大学的方案也是可以私信我了解更详细的升学规划方案。
高考报名人数越来愈多。意味着高考的竞争越来越大。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脱颖而出。
据教育部公布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1291万,比去年增加98万。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引发不少家长关于高考竞争加剧的忧虑。不过,从不少专家学者的分析来看,考生及家长不必太过焦虑。 去招生
高考报名人数虽然再创新高,但从细分项来看,参加眼下这场传统普通高考的考生人数同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报名人数增量主要由大量中职、高职考生贡献。这些参加职教高考、专升本的考生也被统计在高考报名人数内,而且这部分考生在一部分省市占比还比较高,或达20%-30%。
未来十年高考人数预测介绍如下:
1、高考人数未来十年逐渐递增!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统计来看,2020年高一年级(2022年应届高考生)人数为8767742人,但实际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193万人。
2、近十年高考人数趋势呈上升趋势。2020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1071万,创历史新高。纵观2012年-2020年,高考人数基本呈上升状态,2012年与2013年相差最小,约3万考生,2019年与2020年相差最大,约40万考生。
3、预计未来五年(2023 年前)合计在校生人数平均为97 亿人,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339 万人。
4、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可以大致预测2025年高考人数的范围。以中国为例,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4亿左右,其中15-24岁的年轻人口数量将达到5亿以上。
去招生(https://www.gzsjlk.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高考人数下降的原因的相关内容。
高考人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趋势。
1.高等教育扩招与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致使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高等教育培养机制的改善与完善。现今,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且高校本科生肄业率逐年下降,毕业生就业形势更趋乐观,这也让很多家庭看到了升学之外的选择。
2.影响“高考狂潮”的文化与社会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升学”一直是家长和学生的重要目标,但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人生的认识逐渐发生了转变。学生和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格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追求升学率。此外,社会也更加关注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推崇多种多样的成功之路。
3.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机会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0年代生育高峰的孩子们已经进入了升学阶段,而二胎政策的实施也会导致部分家庭的家庭压力增大,对孩子的要求可能更加平和。另外,一些较为发达城市的公立学校教育资源丰富,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许多家长不再将升学压力全部集中在高考上。
4.线上教育和信息化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线上教育成为新的学习方式。很多家庭开始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接触教育资源,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线上教育可以更好地推广教育资源,使得受教育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和信息。
综上所述,高考人数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趋势。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升学的压力趋向平和,并且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系统也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高考究竟有多残酷?高考其实并不残酷,主要是看你怎么想。当初刚刚进去高中的时候我整个人对整个学校是非常憧憬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的理科并不好,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理科。在高一和高二的时候我的理科基础打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它。很多人都说理科生比文科生好选工作,所以我听了。后来进入高三了以后,每天我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室,食堂,寝室,每一天都是一如既往在高三上个学期的时候我觉得高
四川2025年新高考选考科目要求公布,“文科生”不再有学医机会!四川省教育考试院近日公布了2025年新高考“3+1+2”模式的选考科目要求,标志着四川省新高考改革正式启航。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需要在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四门科目中选择两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这一改革旨在提升高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选考
高考报名人数发出怎样的信号高考报名人数越来愈多。意味着高考的竞争越来越大。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脱颖而出。据教育部公布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1291万,比去年增加98万。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引发不少家长关于高考竞争加剧的忧虑。不过,从不少专家学者的分析来看,考生及家长不必太过焦虑。高考报名人数虽然再创新高,但从细分项来看,参加眼下这场传统普通高考的考生人数同往年相比,
广东信宜中学所授荣誉广东信宜中学在历年高考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年,面对2441名考生,该中学的高考上线率达到了惊人的96%,其中654名学生成功进入重点大学,占信宜全市的82.5%。本科线以上的学生更是达到了1644人,表现出色。值得关注的是,高考尖子生群体壮大,总分800分以上的同学有18人,比上一年增加了8人,700分以上的达到212人,这一成绩在信宜市位列前茅。潘楚文同学以8
惠州学院是985还是211?【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惠州学院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惠州学院(HuizhouUniversity)是广东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和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第二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立项院校,位于全国文明城市惠州。惠州学院
单招学校应该怎样选择呢?建议选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考察对比,1办学资质,有无政府部门审批的办学许可证。2教学设备,是否齐全,是否真正用来实训。3校园管理,校园门卫安全管理是否严格,学生文明礼貌,校园环境卫生等。4师资力量,考察教师数量,学历层次,实战经验,授课水平等。5教学过程,观察上课秩序,学生听课状态,学生是否在动手操作,操作过程是否规范。6就业安置,考察就业合作单位,就业薪资等就业服务
高考报名人数发出怎样的信号高考报名人数越来愈多。意味着高考的竞争越来越大。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脱颖而出。据教育部公布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1291万,比去年增加98万。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引发不少家长关于高考竞争加剧的忧虑。不过,从不少专家学者的分析来看,考生及家长不必太过焦虑。高考报名人数虽然再创新高,但从细分项来看,参加眼下这场传统普通高考的考生人数同往年相比,
2007届里高考还有几天?高考对于每位考生来说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2007年出生的人如果按照周岁的年龄计算方式,并且按照正常的上学年龄计算的话,他们是2025年参加高考。不过,这只是一个大致的预测,因为具体的参加高考年份还会受到个人学习进度、教育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国,高考通常在每年的6月7日和8日进行,考试为期两天。然而,具体的考试日期可能会因地区和年份的不同而有
2024-06-23 12:08:34
2024-06-15 10:15:39
2024-06-02 08:27:35
2024-07-14 21:26:19
2024-06-23 01:41:06
2024-06-02 09: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