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 03:59:49 | 去招生
2023年高考各省人数如下:
河南131万人,山东80万人,河北83万人,四川77万人,广东70.2万人,湖南65.5万人,广西61万人,安徽60.1万人,江西57万人,贵州47.8万人,湖北46万人,江苏40.6万人,云南38.3万人,浙江36万人,山西33.7万人。
陕西32.3万人,重庆31.4万人,辽宁19.1万人,新疆22万人,甘肃24.7万人,21.8万人,内蒙古18.5万人,黑龙江18.2万人,吉林12.5万人,宁夏7.8万人,天津6.8万人,北京5.4万人,上海5.1万人,青海5.6万人,海南6.3万人,西藏3.2万人。
全国高考总报名人数为1115万人,比去年增长了4.42%。人数最多的省份人数最多的省份为湖北省,共有64.5万人参加高考。人数最少的省份人数最少的省份为西藏自治区,共有1.1万人参加高考。
报名人数排名前十的省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湖北省、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四川省、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安徽省、湖南省。这十个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均超过50万。报名人数最多的城报名人数最多的城市为武汉市,有16.5万人参加高考。
省内高校录取率除了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外,全国各省份高校录取率普遍在70%以上。省外高校录取率同样是除了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外,各省份的省外高校录取率都在30%左右。省内外高校录取率差异较大的省份湖北、江苏、山东、河北四个省份,其省内高校录取率均在80%以上。
距离2020年高考仅剩180多天,你有目标院校了吗?你是想在省内读书还是去省外呢?省内党羡慕省外读书的自由,省外党则羡慕省内读书的同学可以常回家看看?
那么究竟是省内读大学好,还是省外读大学好呢?先来听听过来人是怎么说:
选择省内读书
优势
01离家近,方便回家
(我大学室友经常回家吃妈妈做的排骨,怨念啊啊啊啊!)
对于恋家的考生来说,在省内读书的最大原因就是学校离家近,方便回家。
想家了,随时一张车票,不需如何舟车劳顿,当天就能到家,吃上爸妈做的热气腾腾的饭菜。
02风俗气候相似,不会水土不服
不管菜的口味偏辣或偏甜、“山珍”抑或“海味”,都同属“家乡菜”。
在省内读书,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习惯气候都会基本习惯,基本不会出现水土不服。
03省内院校在省内接受度更高
除了某些“大牛”院校,省内外同等水平的院校,永远是省内的院校知名度更高,人们一般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事物。
从就业角度考虑,省内院校在省内的接受度更高。
04便于发展人际关系
同样出自就业方面考虑,省内读书就意味着你校友遍地,一旦你在本地就业,你会有很大的几率接触到自己的校友。
劣势
01缺少了一段人生体验
不在省外读书,你当然也可以选择去省外旅游,见识何为“千里冰封”,看看何为“大漠孤烟”,听听何为“吴侬软语”。
但是旅游的三两天和大学四年的了解绝对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有些事情你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体会,短暂三两天的停留如同管中窥豹,无法览其全貌,更无法产生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生体验。
02视野眼界不够开阔
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是我没有真正出去看过,就不会知道外面的天长什么样。
大学时我曾想过,如果我以前去清华北大的校园走走看看,是不是能更有动力,努力学习?
如果见识了更广袤的土地,会不会能在更辽阔的天空自由翱翔?一个人能走多远,眼界很重要。
03父母的束缚
这一点严格不算是在省内上学的劣势,但是依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
孩子在父母的教养下羽翼渐丰,渴望独立、厌恶束缚。然而在省内读书却很难做到完全离开父母,解开束缚。
因此父母的关爱也可能会成为孩子迈出独立一步的束缚,成为在省内读书的劣势。
选择省外读书
优势
01对于新鲜事物保持好奇,这一点离家越远,感触越深
和以往生活的习惯不同,新的校园生活和异地风土会带给你全新的体验,这一切都是陌生的,令人充满好奇的。
探究这一切,体会细小微妙的差别,将会为你的大学生活带去快乐。
02人际沟通、社会历练,去外地读书,真的很锻炼人
你需要克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理,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你自己来做决定。
03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去省外读书,生活自理能力就很重要了,因为几乎不存在父母为你包办各种事情的条件。
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
04方便旅游 去招生
去省外上学的期间,就可以在省外就近旅游,是不是很方便呢?
劣势
01生病时想家
作为在省外求学的学子,想家是必然的。
什么时候想家的想法最为强烈呢?大概是生病的时候。
哪怕室友十分贴心,无微不至地照顾你,但是自己一人远行求学的无力感还是无法消散,想家指数突破五颗星。
02路费支出较高
由于在省外读书,离家远了,搭乘交通工具的路费也跟着水涨船高。
去招生(https://www.gzsjlk.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985211录取率的相关内容。
大数据表明,父母都是985211高校毕业生,那么孩子考上985的概率是14%,985211的平均录取率是1.5%。
什么是“985”?
1998年5月4日,
江泽民
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此,教育部决定开始建设一批
世界一流大学
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
高等教育
建设工程,并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时间(1998年5月)命名为:“
985工程
”。
目前“985”高校共有有39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
中山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中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
什么是“211”?
“211”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211就是这个工程代号,目前一共116所,这些学校简称
211大学
。
985大学
是世界一流大学,211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
985高校
都是211高校,而211不一定是985。
一般而言985高校的总体实力要强于211高校。
今天各省高考人数2023年高考各省人数如下:河南131万人,山东80万人,河北83万人,四川77万人,广东70.2万人,湖南65.5万人,广西61万人,安徽60.1万人,江西57万人,贵州47.8万人,湖北46万人,江苏40.6万人,云南38.3万人,浙江36万人,山西33.7万人。陕西32.3万人,重庆31.4万人,辽宁19.1万人,新疆22万人,甘肃24.7万人,21.
2023年各省考生人数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省考生人数总计为2946万人。一、各省考生人数概况1.东部地区: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是考生人数最多的地区,其中广东省以818.8万人位居第一。2.中部地区:湖南、河南、湖北等省份考生人数相对较多,湖南省考生总数达到252.4万人。3.西部地区: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份人口总量大,但考生人数相对较少,四川
今天各省高考人数2023年高考各省人数如下:河南131万人,山东80万人,河北83万人,四川77万人,广东70.2万人,湖南65.5万人,广西61万人,安徽60.1万人,江西57万人,贵州47.8万人,湖北46万人,江苏40.6万人,云南38.3万人,浙江36万人,山西33.7万人。陕西32.3万人,重庆31.4万人,辽宁19.1万人,新疆22万人,甘肃24.7万人,21.
全国各省985、211录取率以2021年为例,各省市985、211录取率如下1、北京:考生人数5.13万,985录取率6.08%,211录取率17.88%,合计23.96%2、天津:考生人数5.6万,985录取率6.19%,211录取率14.34%,合计20.53%3、青海:考生人液返数4.84万,985录取率3.12%,211录取率13.91%,合计17.03%
2022年各省本科录取率排行2022年各省本科录取率排行如下:1、取得全国第一名的依然是首都北京,一本录取率高达46.02%,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一本录取率达40%以上的省市。2、取得全国第二名的,是坐落在西南地区的直辖市重庆,别看重庆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地理位置可一点都不逊色,加上当地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以及独特的城市魅力,受欢迎程度非常高,2022年的一本录取率也很乐观,高达3
今天各省高考人数2023年高考各省人数如下:河南131万人,山东80万人,河北83万人,四川77万人,广东70.2万人,湖南65.5万人,广西61万人,安徽60.1万人,江西57万人,贵州47.8万人,湖北46万人,江苏40.6万人,云南38.3万人,浙江36万人,山西33.7万人。陕西32.3万人,重庆31.4万人,辽宁19.1万人,新疆22万人,甘肃24.7万人,21.
今天各省高考人数2023年高考各省人数如下:河南131万人,山东80万人,河北83万人,四川77万人,广东70.2万人,湖南65.5万人,广西61万人,安徽60.1万人,江西57万人,贵州47.8万人,湖北46万人,江苏40.6万人,云南38.3万人,浙江36万人,山西33.7万人。陕西32.3万人,重庆31.4万人,辽宁19.1万人,新疆22万人,甘肃24.7万人,21.
高考加分是否合理?百度知道高粉答主第一,加分政策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现今的高考制度是以纯分数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忽略了人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与我们现今所实行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而加分制度较好的完善了高考制度,它为的确有特长的考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对于打破应试教育弊端、推行素质教育、体现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它有利于缓解地区差异,维护偏远山区学生接受高
2024-06-02 08:27:35
2024-07-14 21:26:19
2024-06-23 01:41:06
2024-06-02 09:25:52
2024-10-26 10:58:04
2024-09-26 05:11:03